永安期货聚焦“保险+期货”经验总结港股杠杆
在服务“三农”方面,相比于其他金融行业,期货覆盖更加全面、作用更加直接、效果更加显著,“保险+期货”便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金融支农创新模式。,2023第18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在深圳举办,当天下午由永安期货承办的“保险+期货”农业发展论坛以“惠农强农十年路,期货护航启新程”为主题,总结“保险+期货”经验成效,探讨“保险+期货”如何更好服务“三农”,在中国乡村绘就普惠金融新图景,让农民更富、农业更强、乡村更美。
推广度、挖深度 “保险+期货”显成效
经过多年发展,“保险+期货”在保障农民收入、服务初级农产品保供稳价、助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也悄然推动着我国传统农业风险管理理念向市场化方向转变。
具体体现上,中国期货业协会副秘书长冉丽介绍,“保险+期货”保障规模和覆盖面持续扩大,逐步形成一批期货服务乡村产业示范区,地方政府的项目主导作用不断增强。“保险+期货”关注和支持度进一步提高,在连续8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同时,“保险+期货”也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
2015年,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与会员单位推出了“保险+期货”模式,如今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已成为期货市场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式。大商所副总经理王伟军介绍,“保险+期货”模式在推进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外延,实现了从“保价格”到“保收入”、从“保种植”到“保养殖”和“保生产”到“全流程”综合服务的三个转变。特别是生猪“保险+期货”成了在当前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制度下,各省区稳定生猪产能、保障养殖积极性的有效市场化手段,得到各省区政府的高度认可。今年推出的“银期保”大豆种收专项项目,则将银行、保险、期货服务融合,并推动与粮食收购企业对接,形成集“融资、生产、销售、风险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型金融服务方案。
下一步,大商所将从认识上,把“保险+期货”作为普惠金融和农业强国、金融强国建设的抓手深入践行下去;在实践上,坚持“保险+期货”风险管理的根本属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将推动保险机构更为深入地用好期货市场。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业委员会委员朱俊生也介绍,“保险+期货”作为市场化管理风险的手段取得了积极成效,功能已由“保风险”向“促发展”转变。他还提到,“保险+期货”具有自身优势,为小农户对接期货市场提供了机会,可实现农户价格风险转移的梯度效应。此外,还能增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硬约束及其透明度,在一定的条件下规避国际规则对农业直接补贴的限制。
内外兼修聚合力十年百县惠万农
回看过往,早在2013年大商所的“龙头企业+场外期权”创新试点中,“保险+期货”就已经有了探索。“永安期货的‘云天化模式’就是成果之一。”永安期货总经理黄志明介绍,永安期货通过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保底租地协议,以套期保值和场外期权对冲玉米的价格风险,既保障了农户最低收入,也让农户分享了玉米价格上涨的红利,成为“保险+期货”的最早雏形之一。
以此为时间节点,永安期货的“保险+期货”创新之路已经走过十年。黄志明表示,作为浙江土生土长的国有企业,永安期货发扬浙商“四千精神”,十年来,走遍千山万水,走进中国千余个乡村;想尽千方百计,让更多的金融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形成“期货+”服务模式;说尽千言万语,把金融理念和期货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吃尽千辛万苦,克服资金少、推广难、人才缺等种种困难,让“保险+期货”从摸石头过河到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再到扩容增量、提质增效。
积跬步而至千里,在全国26个省份、100余个县区,永安人留下足迹,让“保险+期货”这个特殊的金融帮扶模式飞入寻常农户家,在曾经贫瘠的土地上走出共同富裕的通途。从吉林的玉米、豆粕,到陕西的苹果、新疆的红枣、海南的橡胶,再到西藏、浙江的生猪,永安期货已经累计开展600余个“保险+期货”项目,涉及300余万吨农产品,惠及近30万农户。
在实践与创新“保险+期货”模式的过程中,首先,永安期货从修内功开始,用心打造一支有头有脑、有手有脚、多跨协同的专业队伍。公司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杭州和北京两大研究院、七大农业品种委员会以及产融事业总部组成“头脑”,44家分支机构和风险管理子公司成为“手脚”,使永安期货能够设计更好的产品结构,在不同的行情下遴选出更优质的保障方案。
其次是增外力,拓展“期货+”模式,实现农业产业链风险闭环。以2022年永安期货在浙江衢州开展的生猪“保险+期货”为例,为贴近浙江地区农户需求,在“衢州项目”中,永安期货联合人保财险、财通证券、浙商银行及7家省内外期货公司,不仅提供了高达5亿元的风险保障,还提供了600万元的低息贷款授信额度,并与3家养殖场签订500头生猪现货远期收购合同。期货、保险、证券、银行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汇聚“1+N”合力,让农户有信心、有能力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最终,让参保农户现货增收超过3.5亿元。
最后是持之以恒,与农户建立更深、更广泛的情感联系。项目做得好,农户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是最好的推广方式。黄志明介绍,“衢州项目”后,浙江各地参与“保险+期货”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而宣传做得好、推得广,就会有更多基层政府、农户主动联系我们,尝试开展‘保险+期货’项目。可以说,我们已经在金融与农业的鸿沟之间架起了桥梁,为农户用好金融工具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
优化“保险+期货” 供需发力启新程
经过多年实践,“保险+期货”已经发展成种植类与养殖类并存、大宗作物与特色农产品共惠、价格与收入双重覆盖的综合性农业保障体系,成为金融行业服务“三农”的一张闪亮名片。
在总结发展成果的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当前“保险+期货”仍然存在项目保费来源需进一步拓展、各参与方认知偏差仍然存在、业务模式本身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提及要优化“保险+期货”。
就如何优化“保险+期货”,冉丽谈到,要深化各方认识,准确把握“保险+期货”服务“三农”发展的重要意义;完善制度供给,进一步提升“保险+期货”开展的规范性、适应性和有效性;强化政策保障,推动实现“保险+期货”工具运用的常态化、机制化;激发市场活力,“保险+期货+N”助力构建农业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
黄志明认为,要从供需两方面发力,将“保险+期货”转型升级为更完善、更全面的普惠金融模式,实现中国期货“小行业”和中国农业“大市场”的双向奔赴。
“一方面,持续改革供给侧,我们需要更丰富的期货工具和品种、更多元化的资金。”他说,中国乡村地大物博,需要的金融工具、期货品种、资金来源也不同。推动更多涉农期货期权品种上市,提供综合化的帮扶政策、一揽子的帮扶工具、多元化的帮扶资金,才能更好发挥期货的价格信号“灯塔”作用、风险管理“压舱”作用,真正脱离补贴“黄线”,实现农业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助力农户稳收增收、实现农业稳产保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另一方面,持续提升需求侧,黄志明认为,需要更多懂金融、用期货的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金融工具运用意识、风险管理意识是最宝贵的财富、最持久的资产。当基层干部和农户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有意识地、自主地选择合适的金融产品港股杠杆,将更好发挥“保险+期货”的可兼容性、可延展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路径。